健全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研究生教育优质进步
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斌
近年来,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党中央、教育部决策部署,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。通过改进选拔录取机制,加大全过程水平管理,优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,加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,打造更合适成长进步的环境环境,促进研究生教育学术更学术、专业更专业、不断迈上新台阶。
1、优化招生方法,把好选拔录取入口关
学校依据硕士生和博士生、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、国内学生和国际学生的不同培养目的,使用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的方法。自2025年起,全方位推行申请-考核制,更充分发挥院系、学科、导师的自主权;拟定《学术人才选拔参考指南》《学术人才素质及测量办法关系表》等文件,为科学选拔招录研究生提供参考,更侧重招收具备学术志趣、条件更适合的博士生,整体生源水平不断提高。对于工程管理硕士等专业硕士项目,与革新领军工程博士、思政课骨干教师提高计划教育博士等专业博士项目,依据项目定位设计并组织招生考试,愈加突出专业性和职业性,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有效地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。
2、健全育人体系,把好教育培养过程关
学校深入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需要,加强资源整理力度,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,鼓励课程改革革新;健全课程评优机制,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用途;看重学习效果反馈,不断丰富公共课组的课程内容;开设学术与职业能力提高项目,拓展学术技能和职业进步能力。加大导师队伍建设,2025年起每年举办博士生指导师研修班,帮助新任导师理解职责、熟悉规则、提高指导能力。打造多学科交叉培养项目,健全交叉学科培养机制,理顺学位审议机制。
2025年拟定推行新的研究生奖助工作方法,打造国家、学校、院系、社会、导师、研究生一同参与的本钱分担机制,研究生参与科研、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。
3、面向国家策略,把好专业学位水平关
学校强调立足服务国家策略需要,拓展高起点优质办学,体现清华办学特点和优势,加大与国内外有关单位的合作,突破传统研究生师徒制培养方法,积极探索基于需要设计项目、达成跨院系整理资源的专业学位项目制运行管理模式。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,设立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心、专业学位教育办公室、工程管理硕士教育中心,开发革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项目,并大力推进实践类课程建设、专业实践基地建设。通过全方位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,培养造就了一批具备较强国际视线、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革新型专门人才。
4、突出价值引领,把好年轻人成长思想关
学校强化部门联动和校系合力,逐步打造了全覆盖、多层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。构建学校-院系两级新生教育体系,由校长讲授开学第一课,校党委书记作成才辅导报告,院长、系主任作学风教育,院系党委书记讲授专题党课,全方位引导所有新生适应角色转变。革新导学思政工作体系,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全程,在学术科研、校园生活与职业进步中强化价值认可。学校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平台,勉励研究生勇攀学术高峰;拓展各类学风建设活动,大力传承弘扬优良学风,打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。
5、改革学位评定,把好学术评价导向关
学校以修订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为突破口,推进打造新的学位评定标准体系,着力克服研究生培养中的五唯倾向。
2025年,修订《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》,不再统一对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提出数目上的硬性指标需要,勉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、跨学科的研究课题,力争获得原创性成就。
2025年,相继发布《研究生申请学位革新成就标准规定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全过程管理的建议》,破除对发表SCI论文数目、高影响因子论文等有关指标的过度追求,愈加关注对有关学术范围的实质贡献;进一步明确学位论文是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,并提出保障和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的需要和举措。
6、重视就业引导,把好毕业选择出口关
学校每年就业的毕业生中80%左右是研究生。学校高度看重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、入主流、上大舞台、干大事业。面向研究生构建了包含博士生必学实践、启航就业实践、公共部门基层实践、学期中实践、校企开放日等就业实践体系,每年吸引逾万人次参加。通过一对一咨询、职业生涯教练计划、校友导师计划等拓展职业辅导,每年覆盖超越2万人次。近年来,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维持在98%以上,超越80%的毕业生奔赴重点区域重点单位,赴北京以外区域就业连续7年超越50%,愈加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。